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党建思政

  • 坚持“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张国强;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新征程上,要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是结合宏大而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深刻回答“四个之问”,丰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第二个结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创新发展,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文化机理和历史必然性,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要求我们必须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推动“两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5年05期 v.25;No.13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 当代大学生“何以青春”的思想困境发生逻辑与解决路径研究

    林慧;张建晓;

    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双重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正经历深刻嬗变:价值坐标的重构、心理生态的失衡与奋斗意志的消解集中体现为“价值冲突—心理威胁—倦怠前置”的三重困境。本研究有效揭示其深层逻辑:普适性社会规训导致主体异化、网络碎片文化催生认知惰性、工作意义贫困消解奋斗动力等。研究提出“国家制度支撑—社会生态优化—家庭功能重塑—学校教育创新—个体主体建构”的“五位一体”解决方案,旨在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助力构建“青春有为”的发展共同体。

    2025年05期 v.25;No.135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从ChatGPT到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困境与突围

    潘思雅;董丽娇;

    如今,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ChatGPT的深度赋能呈现出新的发展图景,但其在技术赋权、数据霸权、算法偏见、技术崇拜等因素的诱导下,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内容、空间与效能等方面构成了一系列风险。应对此情,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数据治理、算力重构、算法规训、理念升华实现了对ChatGPT赋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多维革新。基于此,未来应继续通过夯实价值根基,维护传播场域主权;精进中国自主语言大模型,优化传播媒介;构建协同共育机制,弥合传播主客体鸿沟;强化法治监管体系,防控传播全链条风险等路径切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领导权。

    2025年05期 v.25;No.135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经济管理

  • 数字经济发展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研究

    史宝娟;李秉宸;

    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以2011—2023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重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具有国有性质、技术密集型特征或地处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的重污染企业中尤为显著;此外,数字经济发展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升重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当提升高管的环保意识,数字经济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会得到显著强化。

    2025年05期 v.25;No.135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 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

    余红艳;马驰骋;

    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通过重构政企、银企关系与市场生态,为重塑企业融资期限结构提供了制度性破题路径。以2007—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显著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且主要通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银企关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发挥作用;改革对非国企、中小规模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缓解效果更为显著;此外,改革在改善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并降低了违约风险。

    2025年05期 v.25;No.135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教育教学

  •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表达驱动”与“产出导向”教学理论对比研究

    张钰祚;李东伟;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中“学用分离”的痼疾,“表达驱动”和“产出导向”两大教学理论均提倡能力转化,但其适配性差异尚无人进行系统辨析。采用对比分析法,从教学范畴、教学原则共性切入,聚焦教学对象、教师作用、教学流程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两理论虽均遵循“以输出促教学”原则,但教学对象、主体、流程方面的差异表明“产出导向”理论更适用于国际中文教学。重构“教—学—评”互动框架,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迁移的设计范式。

    2025年05期 v.25;No.135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 教育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价值、困境与进路

    周杰;徐文俊;

    教育为本,人才为要,科技为器,三者一体,方成强国之基。立足教育视角,基于“价值、困境与路径”的分析架构,系统考察其在推进一体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其发挥支撑作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三者非线性耦合系统中承担关键变量的角色,其支撑作用源于理论上的功能必然、历史上的时序规律和现实中的战略需求。然而,这一支撑作用在实践中受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矛盾、系统内外的结构性失调的双重制约。破解路径在于:构筑全周期多元教育体系的主体支点,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实现场域贯通,完善治理评价与资源配置机制强化系统保障。最终推动教育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支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5年05期 v.25;No.135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中医典籍翻译

  •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中医典籍《脉经》英译本的风格传译研究

    张焱;贾璐瑶;

    中医典籍是中医药学知识的载体,其英译对于促进中医文化的“走出去”和推动中西医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译本。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框架,以杨守忠《脉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译者杨守忠在中医典籍《脉经》英译中的传译风格。研究发现,杨守忠的翻译行为受到原文特征、译者素养、时代语境与读者意识等的多重影响,其传译风格在“求真”与“务实”之间动态平衡,既追求原文内容的精确传递,又通过增译、注释、增加副文本等策略调整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与传播效果,为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拓展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中医典籍翻译领域的应用维度。

    2025年05期 v.25;No.135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杨守忠中医典籍译著的海外出版:协同与接受

    陈伟;武永胜;

    杨守忠与美国蓝罂粟出版社的翻译与出版合作,堪称中医典籍海外传播的典范。以双方合作的10部中医典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译者、出版社、用户平台三元框架梳理合作机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读者接受理论分析亚马逊用户评价。研究发现,杨守忠的补偿译翻、功能对等调整、分层锚定等策略,以及术语分层注释、学术谱系注释、古今对照注释等翻译方法,与蓝罂粟兼顾“学术-实用”的定位及出版机制形成协同。双方选书理念契合,译法协商互补,提升了翻译、出版质量与效能。西方用户在亚马逊反馈中,接受度聚焦于术语标准化、文化阐释深度及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揭示了中医典籍海外翻译策略、出版机制与用户接受的路径,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可操作范式。

    2025年05期 v.25;No.135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基于COCA语料库的《黄帝内经·素问》所载术语“本”的体认翻译对比研究

    韩正雪;郑侠;钱司浩;欧阳琪;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典籍,《黄帝内经》中“本”的术语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对中医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素问》为研究对象,系统归纳“本”的多层含义,包括根本、本身、本病、生命力、来源、原因、疾病、根据、病人、生存等多层含义,其中“根本(出现频次达76次)”为高频核心义项。研究基于COCA语料库,通过计算“本”对应英译词与高频搭配词的MI值,结合体认翻译学“现实-认知-语言”三维框架,对比分析李照国与倪毛信《素问》英译本中“本”的翻译策略与认知思维差异,进而总结对比李译本与倪译本关于“本”的翻译类型描述。研究进一步探讨《素问》中“本”之“根本”的英译内涵和体认翻译路径,提出中医术语翻译需兼顾准确性与文化可接受性。研究为《黄帝内经》核心术语的英译标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对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5期 v.25;No.135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李大钊研究

  •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整体性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理路

    李全喜;邵可涵;单景泽;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李大钊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主动建构青年愿景与青年使命,积极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构筑青年的三观与人格体系,从教育目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四个维度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青年教育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凸显出丰富的时代价值,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新人”论述高度耦合,在青年主体性与教育主导性上分别形成对青年成长为“时代新人”与党的青年工作培育“时代新人”的双重实践理路,为青年成长与青年工作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镜鉴。

    2025年05期 v.25;No.135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儒学观的历史演进、核心要义及当代启示

    孔玺铭;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也是会通、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思想的积极推动者。李大钊思想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幼年时期深受儒家经典熏陶,自觉践行儒家士大夫的行为准则;新文化运动时期基于对儒学局限性的深刻认识,对尊孔复辟思潮展开猛烈批判;“五四运动”后最终确立起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儒学观。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儒学观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了儒学所谓“永恒不变”的本质,二是对“实在的孔子”与“历史的孔子”作出辩证区分,三是提出通过“东西文明之融合”创造“第三文明”的文明发展路径。在新时代场域下,深入研究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儒学观,对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辩证关系、批判继承儒学、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深远的现实启示。

    2025年05期 v.25;No.135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阅读疗法

  • 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的历史脉络、总体特征与未来走向

    王景文;庞楠;苏丽亭;

    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经过30余年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奠基、学术起步到本土化理论构建,直至规模扩张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呈现出以图书馆界为主导、医疗界为辅的“二元”主体结构,形成了发展阅读疗法与临床阅读疗法并行的应用格局。当前研究聚焦三大核心领域(高校服务理论、阅读推广融合、大学生心理干预)和三个新兴方向(循证研究、临床应用、网络干预)。未来需重点推进跨学科合作、建立循证指南、开发智能技术应用,以促进该领域创新发展。

    2025年05期 v.25;No.135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 阅读疗法在大学生中应用效果的循证评估:疗效特征、影响因素与实践启示

    苏丽亭;王景文;高玉洁;

    文章广泛收集国内外面向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疗法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探究阅读疗法在大学生抑郁、焦虑及压力症状中的干预疗效,并剖析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阅读疗法能有效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在缓解压力方面,其效果受样本特征和压力类型调节。此外,干预时长、评估工具等因素显著影响疗效异质性,而治疗师接触可显著降低失访率,保障干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阅读疗法循证研究发展建议:加强循证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强化治疗师角色,创新多元干预形式;保障干预时长,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重视受试者群体属性的细分细化。

    2025年05期 v.25;No.135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阅读疗法”专栏征稿启事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加速与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影响全民健康的关键议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国家战略,为相关领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历经三十余年的引进奠基、本土化构建与深化拓展,已逐步发展成为图书馆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阅读推广实践、临床辅助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进一步推动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本刊特设“阅读疗法”专栏,现面向全国学界与业界公开征集高质量研究成果。

    2025年05期 v.25;No.135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