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法学思政

  • 网络医疗中的法律困境与制度优化

    王棕鹤;吴英旗;

    作为数字技术与医疗深度结合的新兴领域,网络医疗依托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正以技术革新为驱动,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然而,医疗模式的革新带来了责任归属、隐私保护以及知情同意三个方面的法律风险,建议从明确责任分担、加强患者隐私立法保护以及建立患者知情同意权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多层级风险防控措施,以实现技术赋能与患者权益之间的动态平衡。

    2025年04期 v.25;No.13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 自贸区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的理论内涵、实践考察与路径优化

    沈子华;翟朝阳;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平台,承担着制度创新、开放试验的历史使命。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是提升自贸区制度创新效能的关键举措,属于行政授权行为。结合对广东、陕西、云南、新疆自贸区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的实践考察,发现当前自贸区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倦怠期”,出现了权力下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欠缺、权力与责任不一致等诸多问题,制约着自贸区的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下,自贸区的权力下放实践应坚持放权的明确性原则,保障放权的合法性;采用“主动申请”式放权,因地制宜差异化放权释能,确保放权的合理性;同时遵循权责统一原则,推动自贸区的“权-能-责”动态均衡。

    2025年04期 v.25;No.134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经济管理

  • 城市社区治理中数字悬浮的生成逻辑与破解路径:以F社区为例

    宁佳;李韬;

    数字技术是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高效化和智能化的关键力量,对城市社区治理中数字悬浮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数字技术与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更加和谐、智慧、可持续的社区治理。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将研究思路扩展至“结构-过程-功能”,选择H市F社区为例进行探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数字悬浮,产生于社区运行体制灵活性不足和治理共同体尚未形成所导致的结构松散,数字技术自身缺陷和主体数字理念偏差所造成的过程偏差,技术执行异化、供给端忽视数字适用性以及需求端数字素养不足所引发的功能缺陷。为破解数字悬浮,应以协同治理促进结构耦合,改进技术、调节理念实现过程调适,推动供需端匹配实现功能完善。

    2025年04期 v.25;No.134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盐碱地中药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姚龙;吴红霞;

    在全球耕地资源约束加剧和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盐碱地中药农业发展已成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形态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基于中药农业产业的纵向延伸、横向融合与系统重构三维逻辑架构,从核心链条、多层产业和支撑体系三方面构建产业体系综合框架。纵向维度聚焦产业链延伸的垂直整合,横向维度探索多产业协同的跨界融合,系统维度关注产业生态的整体重构。研究表明,在盐碱地中药农业特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当中,核心产业链条依托数据链、政策链、价值链、产品链和服务链的完善实现延伸,多层产业表现在盐碱地中药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由基础支撑层、中间链接层、集约扩展层三个层次的产业构成,支撑体系由政策、资金、人才、数据、创新等要素构成,进一步针对产业链条长、业态丰富的盐碱地中药特色产业体系,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2025年04期 v.25;No.13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基于山东省16地市面板数据

    樊鸿杰;陶卓然;

    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优化国内消费市场的关键环节,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23年地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第一,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政府支出水平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覆盖广度对缩减城乡消费差距作用最大,其次是数字化程度;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影响程度具有异质性,在经济水平较高区域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能更大程度缩减当地消费差距。

    2025年04期 v.25;No.134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 基本心理需求理论视域下阅读素养内涵及培养策略研究

    窦晨旭;马艺宁;王景文;

    基于基本心理需求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 BPNT)与扎根理论,系统探讨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构建包含认知互动、自我导向、社交联结的三维阅读素养模型,并提出“需求驱动-环境赋能-评价引领”的系统培养策略范式。研究指出:满足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需求能有效激发内生阅读动机;资源平台建设、文化氛围营造与家校社协同构成环境支持核心要素;多元化评价与过程性反馈机制则推动阅读素养的持续发展。研究成果为高校阅读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对学习型社会构建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25;No.134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教育教学

  • 钟秉林“三大体系”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学派的贡献

    李艳艳;包万平;洪成文;李孔珍;韩如梦;

    学派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学派的建设标志着高等教育学正稳步向成熟阶段迈进。它不仅代表了该领域内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和追求,也体现了学科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和学术影响力的显著增强,更是中国教育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学派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学科建制、机构平台建立以及人才梯队培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钟秉林先生因其对高等教育的深刻洞察力和广泛实践,对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学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派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年04期 v.25;No.134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唐山市高层次人才引育路径优化研究

    薄建柱;陈雨漾;乔瑞宵;杨欣怡;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对高层次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及产业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聚焦唐山市这一传统工业城市转型样本,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引育的困境与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迭代加速特征导致唐山市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错配,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显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薄弱、政策工具与人才需求动态适配不足三大矛盾;同时,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协同性要求倒逼城市在产教融合生态、服务能级提升、评价机制革新等领域进行系统性重构。据此提出“产业需求-人才供给-制度创新”三维联动优化框架,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产才协同度评估体系、弹性化人才引进政策包、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等举措,为资源型城市突破人才引育瓶颈提供实践范式。

    2025年04期 v.25;No.134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测度

    王颖;刘平圆;郭浩;郭宪章;

    高等教育是影响区域现代化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增强高等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旨在突破行政壁垒、深化教育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战略价值。运用熵值法对协同发展与高等教育数据进行处理并赋予权重,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水平;借助泰尔指数分析区域总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20—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等教育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协同发展和高等教育两系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天津市和河北省高等教育滞后于协同发展水平,没有突出性进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极化特征。

    2025年04期 v.25;No.134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王利双;

    梳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从政策环境、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人才市场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剖析现状与挑战。研究发现,我国在该领域虽有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为此,提出从优化政策支持、改革教育体系、完善科技体系、培育人才市场和拓展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入手的发展路径与策略,以期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国家提升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2025年04期 v.25;No.134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文学艺术

  • 基于ChatGPT与DeepSeek翻译模式的科技文本语言特征对比分析

    李鸿羽;车明明;

    ChatGPT与DeepSeek的相继问世在翻译界引发了深切关注,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语言模型技术,其在文本处理方面的个体性能与差异值得深入研究。选取十篇机器人科技文本,分别从词汇、句式两个方面对其ChatGPT与DeepSeek翻译版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ChatGPT与DeepSeek在科技文本翻译的语言表达上呈现出迥异的特征:ChatGPT更多地着眼于文本的易读性,倾向于选择更常见、更易懂的词汇与更简单、更灵活的句式;而DeepSeek更倾向于保留原文本的语言样态或曰准确性,往往会生成更丰富、高级的词汇与更专业、复杂的句式。两种语言模型的不同翻译特征给译界的启示是,ChatGPT翻译因其简单、易懂的语言属性,更适合非专业读者快速获取文本的核心内容;DeepSeek翻译则由于其专业、复杂的语言特征,更适合特定科技领域专业读者的深度研读。

    2025年04期 v.25;No.134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齐民要术》量词英译探析

    焦焕焕;沈国荣;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智慧。为探究典籍中特色量词的翻译转换机制,以石声汉所译的《齐民要术概论》为例,依托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模型,从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维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译者在语言维度高频使用音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有效平衡了古汉语语法特征与现代英语表达规范;译者在文化维度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兼顾了文化符号移植与目标读者的认知可及性;译者在交际维度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确保了技术指令的跨时空可操作性。

    2025年04期 v.25;No.134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生态文明

  • 民族地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内容及路径探究

    张磊;田菲菲;伍美橙;

    民族地区青少年作为民族地区未来本地生态居民,培育其生态文明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这不仅是青少年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重要举措,更是民族地区助力“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在实践共同体视域下,生态文明素养内容体系以实践性为立足点,确立了以生态文明知识为条件、情感为动力、意识为关键、行为为目标的四维递进框架,从而形成了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培育链。在培育过程中,需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维联动机制。在社会层面,应注重强化顶层设计、深挖生态资源、共筑绿色风尚;在学校层面,要聚焦知识传授、情感培养、意识提升以及行为养成;在家庭层面,则需加强日常渗透、文化传承以及家校社协同。

    2025年04期 v.25;No.134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 以生态环境法典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屈振辉;商庭瑚;

    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历史已表明,后者被污染和破坏并不是前者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恰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表现。面对资本主义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环境法主要扮演大自然的保卫者角色;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环境法将担负起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使命。我国环境法已进入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时代。以生态环境法典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既要护航又要赋能:既要强制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即淘汰落后生产力;更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发展,即促进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发展。

    2025年04期 v.25;No.134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