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党建思政

  •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多维审视

    田海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核心意涵在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培养可以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征程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主体作用、大力加强客体研究、全面优化“介体”、努力完善“环体”,必须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领导机制、教育机制、宣传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

    2025年03期 v.25;No.13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张丽丽;张甜甜;张卓然;李剑楠;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亟需探讨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进行梳理,深入剖析其理论逻辑,将这些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具体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对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25;No.13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体系构建与优化路径研究

    赵佳;邵通;王洋;潘妮;

    在高等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大学生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细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我国当前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与时代挑战,深入探究高校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关键。针对高校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师生评价满意度和高校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现状,探究组织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现状的实证分析和根源剖析,旨在提出健全和完善高校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机制,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出谋划策。

    2025年03期 v.25;No.13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经济管理

  • 新质生产力赋能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理论机制、价值意蕴与实现方略

    魏晓轩;蔡定昆;

    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新质生产力赋能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是以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科技突破、创新要素配置以及倡导绿色发展为基础,在相对贫困治理领域持续夯实物质文明基础、强化精神文明导向、加强政治文明保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筑牢生态文明根基,稳步提高相对贫困治理水平。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赋能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具有更新治理观念、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手段等价值意蕴。基于此,从巩固产业基础、优化治理结构、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方略,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探索性贡献。

    2025年03期 v.25;No.13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集群效应赋能临港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微观机理与机制检验

    任伟;蔡冰洁;

    为建设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港口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强大引擎。港口天然区位形成的产业集聚有利于发挥集群效应,赋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上海临港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3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研究框架,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解析临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效果。研究发现:产业集群通过知识溢出、资源共享与产业链整合三大机制显著推动临港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这一效应在低行业竞争地位企业、民营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建议政府通过专项补贴、数字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政策鼓励企业依托集群生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以实现临港产业体系的高质量跃升。

    2025年03期 v.25;No.133 27-3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审计体系构建初探

    程博;沈宇轩;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与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理论,着重探讨国家粮食安全审计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多审计主体协同合作机制能够通过明确委托代理关系和优化风险防控体系,满足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及赋能粮食安全战略的现实需求;在实践层面,应针对不同审计对象(包括国家粮食管理部门、国有粮食企业及非国有粮食企业)构建差异化的审计协同模式,从而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审计监督网络。

    2025年03期 v.25;No.133 36-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数字鸿沟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与作用机制

    吴泽钰;吴松江;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三级数字鸿沟(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维度构建农村居民个体的数字鸿沟指数,运用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探讨了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主观阶层认同在数字鸿沟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中呈现部分中介效应,数字鸿沟能够通过降低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减弱农村居民的社会联结而影响其幸福感,其中社会联结的中介效应更为强烈。此外,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和年龄差异。基于此,为弥合数字鸿沟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与技能培训精准供给,推进数字适农化改造;以提升农村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联结为核心,构建多维支持网络;实施“因地制宜、因龄施策”精准干预,缩小地区与代际差异。

    2025年03期 v.25;No.133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村互助养老的逻辑、困境及优化路径

    卢迪;孔宇萌;唐金武;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发展养老事业促进全体老年人实现共同富裕应是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将农村互助养老内嵌于现代化进程中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基本特征,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农村互助养老还面临着内生动力存在不足、组织体系建设滞后、各项机制尚未完善、资源筹集能力较弱以及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的现实困境。对此,要在文化建构、组织强化、机制完善、渠道拓宽以及模式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互助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25;No.133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 唐山抗震精神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高源山;高馨;曲晓鹏;

    唐山抗震精神形成于救灾重建的伟大实践,是近代以来唐山红色文化的延续,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其“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核心内涵,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力图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探究唐山抗震精神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25;No.133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教育教学

  •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演进研究与特征分析

    田罡;庞楠;

    拔尖创新人才是知识创造、新领域开拓和技术发明的核心力量,是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也是人才资源中最为珍贵和稀缺的部分,在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抓住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安全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系统梳理和分析2003—2023年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发现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探索推进阶段(2003—2007年)、战略发展阶段(2008—2017年)和创新治理阶段(2018—2023年);通过词频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政策的核心内容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虽然政策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协调性和系统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完全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未来政策应继续加强协调性,提升内在联系,以更好地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025年03期 v.25;No.133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价值意蕴、目标导向和实践路径

    代平平;顾训宝;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对构建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高校育人工作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崇德正己、明德尚智、立德治学、修德育人,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为此,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坚持“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既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内化教育家精神来夯实自身的师德修养根基,也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行为。同时,在引领过程中还要加强“自律”和“他律”的良性互动,通过加强个体的自律能力和发挥机制的外塑作用,最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

    2025年03期 v.25;No.133 78-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基于CNKI文献计量学的我国产教融合共同体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郭玉;张建军;

    随着国家不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深入研究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研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借助SATI3.2、Ucinet6.0和Netdraw等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164篇产教融合共同体相关研究核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关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23年发文量处于近十年峰值,发文期刊广泛,研究机构分散呈现南多北少的地域分布,未形成核心作者队伍,已形成一定的研究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变化与政策背景与时代背景密切联系,未来研究空间较大。

    2025年03期 v.25;No.133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文学艺术

  • 邓嗣禹《颜氏家训》英译的社会翻译学视域论析

    钱灵杰;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翻译《颜氏家训》是对外讲好中国家庭家风家教故事的重要途径。以邓嗣禹对该作品的英译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翻译学视域出发,分析了影响译者生产与译本接受的社会语境。译者身处汉学场域,其翻译选材响应了彼时美国汉学界对儒家思想的关切,厚重翻译倾向折射出译者的外在研究理路。在自身学术惯习的作用下,译者添加大量脚注实现了对原作的深度阐释。译者所受教育及其与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互动,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和社会资本,保证了译本的顺利翻译与出版。

    2025年03期 v.25;No.133 96-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秦腔剧本英译之陕西方言词汇翻译美学探究

    于强福;王馨悦;

    陕西方言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其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秦腔等地方戏曲增添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刻揭示剧中人物性格和情感。以秦腔剧本英译为例,以现代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分别从形式、内容、接受三方面探析陕西方言词汇翻译美学再现。研究结果发现,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在汉英转换时,美学要素的跨语言迁移存在梯度性损耗;然译者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若能透彻理解并精准把握原文方言所独有的口音、腔调、语气及语义,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便能传递出原文的审美内涵,让国外受众体会到陕西方言之美、中华文化之美,从而助推秦腔等地方戏曲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

    2025年03期 v.25;No.133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生态文明

  • 数字时代农耕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武虹瑕;上官文慧;

    农耕文化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土地、自然与劳动的文化形态。数字时代,传统农耕文化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得以保护、活化与传承,富有超时空性、互动性、创新性以及经济性特征,成为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杠杆。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对农耕文化全面摸底资源、强化数字基建、构建长远规划、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内容供给端、资源流通端、政策扶持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全方位保障,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内生动力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25;No.133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分析

    李佳玉;李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有力保障,使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其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至关重要,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是增强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脉络,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481篇CSSCI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文明教育逐渐步入学术视野,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萌芽、探索与深化三个阶段;研究热点聚焦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实践路径、现实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中国经验四个维度。未来生态文明教育需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协同发展,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期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25年03期 v.25;No.133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2025年期刊重点选题指南

    <正>《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河北省教育厅主管,华北理工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期刊秉持“面向前沿服务发展”的办刊宗旨,持续推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前沿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设有哲学法学、党建思政、经济管理、教育教学、文学艺术、生态文明等栏目。诚盼国内外专家学者踊跃投稿!2025年重点选题指南(包括但不限于):(1)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2)“十五五”规划时期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3)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4)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研究

    2025年03期 v.25;No.13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下载本期数据